知乎上有一個問題:
有一個高贊回答是:“不是越活越不開心,而是越活欲望越強。”
仔細想想,深覺有理。
當能力跟欲望不相匹配時,焦慮就會油然而生。
人有焦慮情緒很正常,適度的焦慮可以激發鬥志,促使我們不斷成長。
但是,過度焦慮就會影響我們的健康。
《2022年睡眠調查報告》顯示,近3/4受訪者曾有睡眠困擾,並且各年齡段普遍因為壓力大而睡不好。
壓力大的背後,隱藏着焦慮。
焦慮不僅會影響睡眠,還會誘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,甚至威脅到生命。
過度的焦慮,真的會拖垮一個人的人生。

作家南川大叔曾分享過一個故事。
他的表弟想要應聘華為公司,來問他的看法。
南川大叔說:“華為公司不錯,你開始投簡歷了嗎?”
表弟說還沒有,因為他沒想好要應聘哪個崗位。
南川大叔就建議他上網,去看看公司的招聘崗位,將自己能匹配上的篩選出來,再綜合分析。
表弟感謝過南川大叔之後,表示會好好研究一番。
一周後,表弟找到南川大叔,說了一些他瞭解到的情況:
面試嚴格,要求也高,就算能順利入職,還要面臨激烈的內部競爭。
南川大叔問他:“你投簡歷了嗎?”
表弟回答說:“還沒有,我還沒有研究透呢。”
南川大叔聽了之後,無奈地搖了搖頭:“你就是想太多,先去投簡歷再說。”
其實,很多難題不是真實存在的,而是想象出來的。
正如松浦彌太郎所說:
“所謂人生困境,不過是你胡思亂想,自我設置的枷鎖。”
胡思亂想多了,就會不斷消耗掉我們的精力,甚至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。
稻盛和夫也曾是一個胡思亂想的人。
因為親戚患“肺結核”去世,稻盛和夫被稱作“肺結核家屬”。
他總擔心自己也會死於肺結核,經常睡不着,身體越來越差。
後來,在鄰居送他的書上,他看到了這麼一句話:
“在我們的心中,有吸引災難的磁石,我們生病是因為我們有一顆吸引病菌的脆弱的心。”
稻盛和夫恍然大悟:自己病了,是因為想太多。
於是,他改變心態,加強鍛煉,規律作息和飲食,病痛就消失了。
很多時候,困住我們的不是那些糟糕的事,而是過多的焦慮。
越是焦慮,越容易滑入痛苦的深淵。
唯有放下焦慮,放寬心態,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工作。

美國心理學家紐加滕曾提出一個概念,叫“社會時鐘”。在很多人眼裡,年齡就像一把標尺,在對應時間里完成工作、結婚、生子等人生大事的“準時青年”,就是人生贏家。而不遵守這個普遍時鐘走的“時差青年”,就常常會被焦慮裹挾。朋友燕子今年29歲,在老家的事業單位上班,工作上小有成就。她說:“我總感覺自己比別人慢了幾拍,真的很失敗。”在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和燕子一樣,被擰緊發條的時鐘推着走,一邊奔波忙碌,一邊焦慮不安。可是,人生不是競技場,不需要去追趕別人的步伐;人生也不是單選題,結婚生子不是必選項。豆瓣上有一個小組,叫“逆社會時鐘”,目前有近六萬成員。他們當中,有的人20多歲去山上隱居,有的人35歲重讀本科,有的人40歲生第一胎,有的人60歲開始學畫畫……不是只有遵循“社會時鐘”的節奏才是對的,不是只有按照“既定路線”走的人生才是好的。如果用“標配人生”來要求自己,就註定要與焦慮同行。唯有守住自己的節奏,不要讓別人打亂自己的步伐,才不會被焦慮困擾。其實,我們應該過的不是“標配人生”,而是屬於自己的“定製人生”。如李欣頻所說:"要活出自己的人生版本,獨特的,好到都不想跟別人交換!”所以,不要着急,不要慌張,我們終會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。楊絳先生曾說:“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,而想得太多。”讀書,不能讓人一夜暴富,卻能讓人在書中不斷積蓄力量。試着讀一些歷史、傳記、哲學等書籍,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智慧、提升格局。一個人讀的書多了,得到了更多寶貴的東西,就會發現,生活中的很多煩惱,根本不值一提。曾看到這樣一個問題:“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,太在意別人的看法,遇事總是糾結,該怎麼辦?”特別認可其中一個回答:“想,都是煎熬;做,才有解脫。”正如周軼君在《圓桌派》中所說:焦慮的反義詞,是具體。把精力放在讓自己焦慮的具體事情上,一步步去行動,就會發現,焦慮不復存在。當缺失“能力”的時候,我們表現出“焦慮”的情緒,再惡化就頓生 “無力感”。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,時代對人的綜合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,唯有逼自己成長,才能對抗焦慮。不妨去學一項新技能,比如拍照、PPT製作、視頻剪輯等。當我們沉澱下來,打磨技能,生活就會越來越充實,做事也會越來越順。作家馬德說:“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不快樂,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。”因此,為了提升幸福感,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期待。放下對結果的高期待,就不會對結局的落差感到沮喪和不安。要是躺在床上輾轉難眠,不妨喝一杯熱牛奶,聽舒緩的音樂,或者點個香薰。睡前及時清理壞情緒,醒後擁抱清晨的第一縷陽光,做到精力充沛地迎接每一天。有人說,焦慮就像彈簧一樣,你越用力,它綳得越緊。反而是放鬆了,它也跟着放鬆了。面對焦慮,最好的辦法不是硬抗,也不是逃避,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化解。餘生,願你我都能多關照自己的內心,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,與焦慮和解,勇往直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