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父母寵愛的孩子,都是幸福的。但是也要把握分寸,畢竟,寵愛過了頭就是溺愛。
如果孩子出現下麵這四點行為之一,父母就要註意了,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?一個孩子沒有規矩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,比如吃飯時,敲打碗筷,在盤中挑來揀去;去別人家做客,亂翻東西;公共場合,大聲喧嘩......孩子人生的前幾年,猶如白紙,如果大人縱容孩子放肆沒規矩,那麼孩子的惡習會愈演愈烈。後臺曾經收到一條家長的留言,說是有個7歲孩子來家裡做客,翻箱倒櫃,劃破沙發,用畫筆在牆壁上畫畫......而孩子媽媽只是口頭上說兩句:“不好意思啊,孩子不懂事。”
孩子小,調皮、愛玩、愛鬧是天性,但也正是因為小,可塑性極強,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。
不然一味的縱容,父母收穫的將是一個不被社會接受的熊孩子。孩子都是很聰明的,並且還會察言觀色,在成長中,會不停地用自己的小聰明測試父母的底線。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。孩子常常以哭鬧、不吃飯、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,如果遇到一個沒有底線的爸爸或媽媽,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把這招,用得爐火純青。下次再想要什麼東西,他接着哭鬧、打滾、發脾氣直到你滿足他為止。隨着孩子一天一天長大,孩子拿來要挾父母的籌碼也越來越大。一開始是哭鬧,接着是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殘,網上之前有過報道,家長管教不聽,孩子動不動就拿跳樓威脅。總之,你怕什麼,他來什麼,這時候你再想好好管教,為時已晚。父母勤快和細心程度,絕對在世界上數一數二,孩子在家除了吃和學習,其他的事情,根本不用自己操心,因為爸媽早就打理好一切。
很多80、90後小時候,不僅能照顧好自己,還經常幫爸媽做飯、做家務,但如今,十多歲的孩子都不會收拾屋子、不會整理床鋪、不會自己洗衣服十分常見。我認識一位媽媽,女兒大二了,因為大學離家近,每個禮拜都會回家,帶着一個禮拜的臟衣服,平時無論自己乾家務有多忙,女兒都不會主動來幫忙。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理和做家務,父母捨不得和過度保護,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。“天下的父母,如果你愛孩子,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,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。這絕非成人的自私,而是為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。”
有一個懂得愛身邊的人,懂得體諒自己的孩子,應該是父母最大的福氣了。我一好朋友,提起初中的兒子,總是一臉幸福和驕傲,不是因為兒子學習成績有多好,而是因為他特別懂得心疼父母。有一次朋友感冒,躺在沙發睡著了,兒子見狀,從房間里拿出毯子給她蓋上,甚至打電話問爸爸,媽媽感冒了,吃什麼藥好......朋友說:“看到孩子這麼懂事,養育他的辛苦早就煙消雲散了。”

然而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,被父母的溺愛沖昏了頭,從來不懂事情的難得,更別提理解父母。
這樣的孩子覺得自己被愛是應該的,父母就該這樣對我,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也是理所當然,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,最後換來的卻是責備與挑剔。孩子表現出的冷漠和自私,恰恰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多,太容易。“愛孩子,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,而真正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。”
給孩子的最多的愛都不為過,但方式不對才是大問題。如果藉著愛的名義,逾越了為人父母的界限,愛就會演變成傷害。*來源:錢志亮工作室(ID:qzlgzs)。錢志亮,北京師範大學名師。86級畢業留校,1994年留學歸國,博士學歷。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咨詢、特殊需要兒童教育。